陰陽大論
001 黄帝問於歧伯曰:陰陽者,天地之道,
【楊】道者,理也,天地有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陰陽之氣,天地之形,皆得其理以生萬物,故謂之道也。
002 萬物之綱紀也,
【楊】形氣之本,造化之源,由乎陰陽,故爲其綱紀。
003 變化之父母也,
【楊】萬物之生,忽然而有,故謂之化也。化成不已,故異百端,謂之變也。莫不皆以陰陽雄雌合成變化,故曰父[母也]。
004 生煞之本始也,
【楊】陰爲煞本,陽爲生始。
005 神明之府也。
【楊】兩儀之[靈],謂爲神明。玄元皇帝曰:「天不能轉,日月不能行,風不能燥,雨不能潤,誰使之爾,謂之神明。」斯則陰陽之所不測,化陰陽以爲神,通窈冥以忘知,鏡七曜而爲測,一也。人法天地,具有五藏六府,四支百體,中有鑒物之靈,爲神明,二也。亦以陰陽和氣,故得神而无仞,故爲府也。
006 治病者必求之於本,
【楊】本,謂陰陽。
007 故積陽爲天,積陰爲地。
【楊】夫太極以生兩儀,即有兩,陰陽二氣。二氣之起,必有兩儀之形,是即託形生氣,積氣成形,故積清陽以爲天形,積濁陰以爲地形。
008 陰靜陽躁,
【楊】陰氣主靜,陽氣主躁。
009 陽生陰長,
【楊】少陽,春也,生起萬物;少陰,秋也,長熟萬物。
010 陰煞陽藏。
【楊】五月是陽,起一陰爻,煞氣者也;十一月是冬藏,起一陽爻,生氣者也。有本云「陰生陽殺」(也之)。
011 陽化氣,陰成形。
【楊】陰陽化起物氣,以陽爲父,故言陽也;陰陽共成於形,以陰爲母,故言陰也。
012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楊】物極而變,亦自然之所然耳也。
013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楊】陰濁爲地,寒氣所以起;陽清爲天,熱氣所以生也(之)。
014 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楊】清氣是陽,在上;濁氣爲陰,在下。今濁陰既虛,清陽下并,以其陽盛,所以飧洩也。清陽既虛,濁陰上并,以其陰盛,所以䐜脹飧洩也,食不化而出也。
015 此陰陽之反祚也,病之逆順也。
【楊】祚,福也。逆之則爲反,順之爲福也。
016 故清陽爲天,濁陰爲地;地氣上爲雲,天氣下爲雨;
【楊】地之濁氣上昇,與陽氣合爲雲;天之清氣下降,與陰氣合爲雨也。
017 雨出地,氣出天,
【楊】雨是地之陰氣,上昇得陽爲雨;氣是天之陽氣,下降得陰爲氣。氣,霧〔也〕。
018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楊】夫陰陽者,有名而无形也,所以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故有上下、清濁、陰陽,内外、表裏、陰陽等,變化无窮也。内外者,脉内營氣稱爲清陰,脉外衛氣名爲濁陽,是則陰清陽濁者也。言上下者,清陽爲天,濁陰爲地,是則陽清陰濁者也。彼説内外清濁,此言上下清濁陰陽也。是以穀入於胃,分爲四道,出於上膲,慓悍行於分肉之間,日五十周,謂衛氣也。起於中膲,並(有)〔在〕於胃口,出上膲之後,泌糟粕,承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行於經隧,化而爲血,以奉生身,名曰營氣。其衛氣上行(於達)〔達於〕面,以資七竅,故曰清陽出上竅也。若以内外陰陽,則内者爲清,外者爲濁;若以上下陰陽,則上者爲清,下者爲濁,有此不同。濁者,別廻腸下行,故曰濁陰(陽)出下竅也。
019 清陽發腠理,
【楊】此名衛氣爲清陽,發〔於〕腠理,即濁爲清也。
020 濁陰走五藏;
【楊】此名營氣爲濁陰,走於五藏,即清爲濁也。
021 清陽實四支,濁陰實六府。
【楊】四支、六府雖同爲陽,復分陰陽也。四支在外,故清氣實之;六府在内,故濁穀實之。
022 水爲陰,火爲陽,
【楊】五穀爲食中水冷,謂之陰也;食中火熱,爲之陽也。
023 陽爲氣,陰爲味。
【楊】食中火熱,發穀五氣也;食中水冷,發穀五味也(之)。
024 味歸形,
【楊】五味各入於藏,以成五形。
025 形歸氣。
【楊】陰形陽氣(有)〔者〕也。
026 氣歸精,
【楊】氣生五味精華。
027 精食氣,
【楊】五味精華,五氣變焉。
028 形食味,
【楊】得於形者,以食爲味。
029 味傷形,
【楊】五味各走其藏,淫則各傷其藏。
030 氣傷精,精化於氣,
【楊】精本從氣化,有氣淫還,各傷其精也。
031 氣傷於味。
【楊】食中氣盛,定傷五味
032 味出下竅,氣出上竅。
【楊】五味糟粕爲大小便也,穀氣不行經隧者,積於胸中,成於吐納也。
033 味厚爲陰,薄爲陰之陽;
【楊】夫陰陽之道,推之可萬也。如五味是陰,味之厚薄亦是陰陽,故味之厚者,陰中之陰;味薄者,陰中之陽也。
034 氣厚爲陽,薄爲陽之陰;
【楊】五氣是陽,氣之厚薄又是陰陽,故氣之厚者,陽中之陽;氣之薄者,陽中之陰也。上下、貴賤、吉凶、福禍等,萬物皆然。
035 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洩,厚則發。
【楊】味厚氣薄,則上下吐洩;味薄氣厚則上下通發。
036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楊】壯盛火熱之氣,盛必衰也。少微火暖之氣,必爲壯盛。此陰陽之節也。
037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楊】壯火壯盛,食氣必衰;氣食少火,氣得所壯。故得壯火之盛,必散於氣;少火之微,定聚生氣也。
038 氣味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洩爲陰。
【楊】氣之味也,厚是辛甘,辛甘陰之厚者發散,薄爲陽也,酸苦薄者爲陽,下涌洩者爲陰也。
039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楊】夫陰陽和,物生者也。今陽虛者,陰必并之,陰并陽者,是則陰勝,故陽病[也]。陰虛亦爾。
040 陰病則熱,陽病則寒。
【楊】陰病陽勝,故熱;陽病陰勝,故寒也。
041 重熱則寒,重陰則熱。
【楊】謂陰陽極。
042 寒傷形,熱傷氣。
【楊】形者,和陰也;氣者,和陽也。寒甚有傷於形,熱甚傷奪其氣,斯之常。
043 氣傷痛,
【楊】衛氣行於膚[肉]之中,耶氣客於膚肉,壅遏衛氣,迫於分肉,故痛。
044 形傷腫。
【楊】既迫痛傷形,即便爲腫也。
045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楊】先耶傷衛氣致痛,後形腫者,謂衛氣傷及於形也。
046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楊】耶先客於皮膚,爲腫而後壅,衛氣爲痛者,謂形傷及於氣也。
047 風勝則腫,燥勝則乾,
【楊】耶風客於皮膚,則爲䐜腫也;耶熱燥於皮膚,則皮乾无汗。
048 寒勝則胕,
【楊】扶付反,檢義當腐,寒勝肉熱,肉當腐。
049 濕勝則濡。
【楊】陰濕氣盛,則多汗也。
050 天有四時五行,
【楊】天之用也。
051 以生長收藏,
【楊】四時之用。
052 以生寒暑燥濕。
【楊】五行所生也。有本有「風」,謂具五者也。
053 人有五藏,
【楊】人之有也。
054 (有)〔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楊】五氣,五藏氣也。喜怒等,心、肺、肝、脾、腎五志者〔也〕。
055 故喜怒傷氣,
【楊】内傷者也。
056 寒暑傷形。
【楊】外傷者也。
057 故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楊】内外傷已,生得堅固不道夭者,未之有也。
058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温;
【楊】傷,過多也。冬寒,陰也。人於冬時,温衣熱食,腠理開發,多取寒涼以快其志者,寒入腠理,腠理遂閉,内行藏府,至春寒極,變爲温病也。
059 春傷於風,夏生飧洩;
【楊】春風,陽也。春因腠理開發,風入腠閉,内行藏府腸胃之中,至夏飧洩也。飧,水洗飯也,音孫,謂腸胃有風,水穀不化而出也。
060 夏傷於暑,秋生㾬瘧;
【楊】夏因汗出,小寒入腠,藏之於内,至秋氣發,腠理外閉,風氣内發,以成㾬瘧。㾬,音皆。
061 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楊】秋多雨濕,人傷受濕,濕從上下,至冬寒并傷肺,故成欬嗽也。愷代反,又丘吏反,謂逆氣也。
062 黄帝問曰:法陰陽奈何?
【楊】陰陽者,天地綱紀,變化父母,養生之道,法之以成,故問之。
063 歧伯荅曰:陽勝則身熱,
【楊】陽勝八益爲實,陰勝七損爲虛。言八益者:身熱,一益也,陰弱陽盛,故通身熱也。
064 腠理閉,
【楊】二益也。陽開腠理,過盛則閉。
066 而麁,
【楊】三益也。熱盛則腠理皮上麁澀也。
067 爲之俛仰,
【楊】四益也。熱盛上下,故身俛仰。
068 汗不出而熱,
【楊】五益也。陰氣内絶,故汗不出,身仍熱。
069 (乾齒)〔齒乾〕
【楊】六益也。熱盛至骨,故齒乾也。
070 以煩悗,
【楊】七益也。熱以亂神,故煩悶。
071 腹滿死,
【楊】八益也。熱盛胃中,故腹滿也。前已七益,復加腹滿,故致死。
072 能冬不能夏。
【楊】以其内熱,故能冬之大寒,不能夏之小熱。
073 陰勝則身寒,
【楊】下言七損也:身寒,一損也,身惡寒。
074 汗出,
【楊】二損也。无陽禁腠,故汗出。
075 身常凊,
【楊】三損也。凊,冷也。𩩻身皮膚常冷也。
076 數慄
【楊】四損也。數數戰慄也。
077 而寒,
【楊】五損也。戰而復寒也。
078 寒則厥,
【楊】六損也。寒則手足逆冷也。
079 厥則腹滿死,
【楊】七損也。前已六損,復加冷氣滿腹,冷氣滿腹故致死也。
080 能夏不能冬。
【楊】寒人遇熱,故堪能也。
081 此陰陽更勝之變也,病之形能也。
【楊】此是陰陽變極之理,亦是人之病所能也。
082 黄帝問曰:調此二者奈何?
【楊】陰陽相勝,遂有七損八益,虛實不和,故謂調之。
083 歧伯荅曰:能(去)〔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也;
【楊】損者,損於身;益者,益於病。(者)〔若〕人能循道察同,去損益之病,則陰陽氣和,无諸衰老,壽命无窮,與天地同極也。
084 不知用此則蚤衰。
【楊】人不循道,不去損益,則陰陽不調,是謂不道,不道早衰也。
衰之節,年卌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楊】始衰時節,年四十也。六府爲陽氣,五藏爲陰氣。人年四十,五藏陰氣自半已衰,腠理始䟽,榮華頽落,髮鬢頒白,行立之起,坐臥之居,日漸已衰也。
085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聡明矣。
【楊】人年五十,脾氣衰,故體重;肝氣衰,故目不明;腎氣衰,故聽不聡也。
086 年六十,陰痿,大氣衰,九竅不利,
【楊】人秊六十,腎氣衰,精氣咸,筋施,故宗筋痿也。十二經脉、三百六十五胳爲大氣也,其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於目而爲精;其別氣走耳而爲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爲臭;其濁氣出於胃走脣舌而爲味。今經脉、大氣皆衰,故九竅不利。
087 下虛上實,涕泣俱出。
【楊】人腰以上爲陽,以居上也;腰以下爲陰,以居下也。年六十者,精減陰痿,行步无力,即下虛上實也。神衰失守,故涕泣俱出。
088 故曰:知之則强,
【楊】知察於同,去七損八益,其身日强。
089 不知則老。
【楊】人察於異,有損有[益],故身速衰也。玄元皇帝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此之謂也。
090 故同名異耶。
【楊】道理无物不通,故同名也。物有萬殊,故異耶也。
091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楊】察,觀也。智者反物觀道,愚者反道觀物。
092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聡明,身體輕强,年老復壯,壯者益理。
【楊】愚者觀物,有三不足:目暗耳聾,則視聽不足也;體重力衰,則身不足也;老者日衰,壯者日老,則壽不足也。智者觀道,神清性明,故三有餘也:視聽日勝,則耳目有餘也;身强體輕,則身有餘也;年老反同乳子之形,年壯更益氣色之理,則壽有餘。
093 是以聖人爲無爲之事,
【楊】聖人,謂廣成子等也。忘物喪我,任物之動,即爲无爲之事也。
094 樂恬惔之能,
【楊】怡神適性,即樂恬惔之能也。
095 從欲快志於虛无之守,
【楊】聖人欲无欲之欲,志无求之志,故從快於虛无。不失其道,謂之守也。
096 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楊】虛无守者,其神不擾,其性不穢。性不穢,故外耶不入;神不擾,故藏府安内,與虛无同道,與天地齊德,遂獲有餘无窮之壽也。故廣成子語黄帝曰:「吾以目无(見所)〔所見〕,耳无所聞,心无所知,神將自守,故人盡死,而我獨存。」即其事也。斯乃聖人理身之道也。
097 天不足西北,故西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滿東南,故東方陽也,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楊】夫天地者,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也。大形而生萬形,則大形以爲父母,萬形爲子也。故大形有所不足而生萬物,萬物不可足也。故人頭法天,則右耳目聡明不足也;手足法地,故左手足便强不足也。以其天陽不足西北,地陰不足東南故也。
098 黄帝問曰:何以然?歧伯荅曰:東方陽也,其精并上,故上明而下虛,故(便)〔使〕耳目聡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其精并下,故下盛而上虛,故使耳目不聡明而手足便也;〕
【楊】東方是陽,陽氣上昇,故上實下虛,則人左箱上勝下劣也。西方是陰,陰氣下沉,故下實上虛,則人右箱下勝上劣也。
099 故俱感於耶,其在上也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故耶居之。
【楊】非直左右陰陽虛處,耳目手足有所不善,然左右俱感於耶,虛處獨甚,今人患手足左甚,耳目右甚,即其事也。則天地陰陽有所不全,人法天地,何(取可)〔可取〕具全。非直人有不全,萬物皆爾,不可全也。故聖人法天則地,中順萬物,居不得已,安於不足,是爲攝生之大妙。
100 故天有精,地有形;
【楊】天有氣之精,成人耳目;地有質之形,成人手足。
101 天有八紀,地有五理,故能爲萬物父母。
【楊】天有八風之紀,紀生萬物;地有五行之理,理成萬物,故爲父母也。
102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
【楊】故陰陽和也,稱爲萬物;陰陽離也,号爲天地也。
103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爲之〔綱〕紀,故能以生長化成收藏,終而復始。
【楊】是故以天之動也,以地之靜也,以神明御之爲綱紀也。三者備,故能爲四時生長化成收藏終始者也。
104 唯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象人事以養五藏。
【楊】人頭象天,故配天養頭,使七竅俱美,同七曜之明也。足以象地,故使五常安,同山岳雙鎮也。中身象於人事,人有五藏,餘禽獸等有不具者,故象人事以養五藏,同真人。
105 天氣通於肺,
【楊】肺爲四藏上蓋,是人之天,故天氣通肺也。
106 地氣通於咽,風氣通於肝,
【楊】咽中入食,以生五藏六府,故地氣通咽也。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風氣通肝也。
107 雷氣通於心,
【楊】心能覺動四支百體,故雷氣通心也。
108 穀氣通於脾,
【楊】五穀滋味入脾,故穀氣通(脾)〔肝〕也。
109 雨氣通於腎。
【楊】雨者水也,故雨氣通腎也。
110 六經爲川,
【楊】三陰三陽六經之脉,流諸血氣,以注腸胃,故爲川也。
111 腸胃爲海,
【楊】夫海者,一則衆川歸之,二則利澤萬物。腸胃爲彼六經所歸,又滋百節,故爲海也。
112 九竅爲水注。
【楊】聲色芳味,如水從外流於上之七竅,注入經川,溲後糟粕之水,從内出下二竅也。有本爲「外注」,理亦相似。
113 水注之氣,以天地爲之陰陽,
【楊】聲色芳味之氣,從外入内有養,故以地爲陰也。(糖)〔糟〕粕溲後,從内出外得通,故以天爲陽(之)。
114 陽之汗,以天地雨名之,
【楊】陽發腠理出汗,同天地間雨,故汗名雨(之)。
115 氣以天地之風。
【楊】前明人汗以天地之雨爲名;則人之氣以天地之風〔爲〕名也。
116 暴氣象雷,
【楊】人身中氣上下有聲,故象雷也。
117 氣逆象陽。
【楊】无陰之陽即爲灾,故氣逆不和者,象於陽也。
118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灾害至矣。
【楊】爲家爲國之道,不依天之八紀,地之五理,國有亡破之灾,身有夭喪之害也。
119 故風之至,傍如風雨,
【楊】風,謂天之耶氣者也。耶氣至,觸身傍,傷人體者,如暴風雨入人腠理,漸深爲病者也。
120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五藏半死半生。
【楊】善者,謂上工善知聲色形脉之候,妙識本標,故療皮毛能愈藏府之病,亦療藏府能徐皮毛之疾。故病在皮毛,療於皮毛;病在五藏,療於五藏。或病淺而療淺,或病深而療深,或病淺而療深,或病深而療淺,皆愈者,斯爲上智,十全者也。今天耶氣始入皮毛之淺,遂至五藏之深,上工療之有十,五死五生者,以其陰陽兩感深重故也。
121 故天之耶氣,感則害五藏;
【楊】謂天降八正虛風,從衝上來,爲損至深,故害五藏也(之)。
122 水穀之寒温,感則害六府;
【楊】天地之間,資(資)生氣味,謂水穀也。六府貯於水穀,節之失和,次害六府也。
123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脉。
【楊】腎爲水藏,主(主)骨又深,少濕未能即傷。餘之四藏,所主皮肉筋脉在外,感即先傷,未至六府也(之)。
124 故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楊】肝藏足厥陰脉(脉)實,肝府膽足少陽脉虛,須寫厥陰以補少陽,即從陰引陽也。若少陽實,厥陰虛,須寫少陽以補厥陰,即從陽引陰也。餘例准此。
125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楊】謂以繆刺,刺諸胳脉;謂以巨刺,刺諸經脉。
126 以我知彼,
【楊】謂醫不病,能知病人。
127 以表知裏,
【楊】或瞻六府表脉,以知五藏裏脉;或瞻聲色之表,能知藏府之裏也。
128 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楊】寸口之脉,過五十動,然後一代,謂之過;不滿五十,謂之不及。見關格微病,得過失也。見微過而救人者,謂未病之病,療十十全,故无危殆。
129 善診者按脉,
【楊】善,謂上工善能診候。診候之要,謂按脉。
130 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候;
【楊】按脉之道,先須識別五藏陰脉,六府陽脉,亦須審量榮氣爲濁,衛氣爲清,知兩手各有寸、關、尺三部之別也。
131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楊】須看病人喘息遲疾麁細,聽病人五行音聲,即知五藏六府、皮毛膚肉、筋脉骨髓何者所苦,此謂聽聲而知者也(之)。
132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在)〔主〕;
【楊】面部有五藏六府五行氣色,觀乎即知病在何藏府也,此謂察色而知也。
133 按尺寸而觀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
【楊】濇,所勅反,不滑也。人之兩手,從關至魚九分,爲寸也;從關至尺一寸,爲尺也;尺寸終始一寸九分,爲尺寸也。凡按脉者,按寸口得五藏六府十二經脉之氣,以知善惡;又按尺部,得知善惡。依此大經,竟無關部。關者,尺寸分處,關自无地。依秦越人,寸口爲陽,得地九分;尺部爲陰,得地一寸,尺寸終始一寸九分,亦无關地。華他云:「尺寸關三部各有一寸,三部之地合有三寸。」未知此言何所依據。王叔和、皇甫謐等(各説)〔説各〕不同,並有關地,既无依據,不可行用。但關部不得言无,然是尺寸分處,自无其地,脾脉在中,有病寄見尺寸兩間,至下(脉經)〔經脉〕之中,具定是非也。按脉之道,先別陰陽清濁,知部分,以次察聲色,知病所苦所在,始按尺寸,觀浮沉等四時之脉,以識病源也。
134 以治〔則〕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楊】此以診候知病源已,然後命諸鍼艾湯藥等法療諸病者,必有袪疾服靈之福,定无夭年損傷之罪,以其善診則无失也。
135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楊】以其善診,病之始生,即以小鍼消息去之,不用毒藥者,此則其微,易散者也。
136 其盛,可待而衰也。
【楊】病盛不可療者,如堂堂之陣,不可即擊。待其衰時,然後療者,易得去之,如瘧病等也。
137 故曰:因其輕而揚之,
【楊】謂風痺等,因其輕動,道引微鍼,揚而散之。
138 因其重而減之,
【楊】謂濕痺等,因其沉重,燔鍼按熨,漸減損也。
139 因其衰而彰之。
【楊】謂癲狂等,取其衰時,彰寫去之也。
140 形不足者,温之以氣;
【楊】謂寒瘦(小)〔少〕氣之徒,補其陽氣也(之)。
141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楊】五藏精液少者,以藥以食五種滋味而補養之。
142 其高者,因而越之;
【楊】風熱實於頭胸,因寫越之。
143 其下者,引而竭之;
【楊】寒濕實於腰足,引寫竭之。
144 中滿者,寫之於内;
【楊】氣脹腸胃之中,可以寫之。
145 其有耶者,凊以爲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楊】凊,冷也。耶,腸胃寒熱病氣也。或入藏府,或在皮毛,皆用鍼藥以調汗而出之也。
146 其慓悍者,按而投之;
【楊】慓,芳照反,急疾也。悍,胡旦反。禁其氣急不散,以手按取,然後投鍼也。
147 其實者,散而寫之。
【楊】諸有實者,皆散寫之。
148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楊】夫物柔弱者,陽之徒也;剛强者,陰之徒也。陰經受耶,流入陽經爲病,是爲陰經爲本,陽經爲標。療其本者,療於陰經,即陽病療陰也。陽經受耶,准陰療陽也,即陰病療陽也。又陰陽二經,陰經若實,陽經必虛;陽經若實,陰經定虛。故陽虛病者宜寫陰,陰實病者宜補陽也。
149 定其血氣,各守其郷,血實宜决之,氣虛宜掣引之。
【楊】須定所病在氣在血,各守血氣病之別郷,寫乃用鍼刺去實血,補乃用鍼引氣,引皮補已,縱皮閉門,使氣不洩。掣,充曳反,引也。